1938年初,韩复榘被蒋介石诱杀于武昌后免费炒股配资,如何安葬韩复榘的遗体成了一个大难题。由于其死因的复杂性以及当时国内外局势的变化,韩复榘的葬地最终选择在豫南的鸡公山,这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历史渊源。那么,为何韩复榘的灵柩最终会落葬在鸡公山?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?
韩复榘,1891年生,字向方,河北省霸县人。年轻时,他与鹿钟麟、孙连仲等人共同效力于冯玉祥的西北军,并且是冯玉祥手下的“十三太保”之一。自1930年起,他担任山东省政府主席,逐步步入了更为重要的政治舞台。
在抗战初期,韩复榘时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及第三集团军司令,并荣升为二级上将。面对日本军队的侵略,蒋介石采取了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政策,这意味着蒋并未立即反击日本,而是选择了优先围剿国内的共产党红军,导致了国内外一片批评声。与此同时,东北、山东、河北等大面积的中国土地纷纷沦陷,韩复榘在山东一带的防线崩溃,几乎没有进行有效的抵抗,国民政府也不得不将首都迁至汉口。
展开剩余71%七·七事变后,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呼声要求“反对内战,一致抗日”,这迫使蒋介石调整对日政策,开始宣布全面抗战。但蒋介石也开始对自己部队中的一些非嫡系将领进行清理,韩复榘和蒋介石的矛盾日益加深。实际上,早在之前,韩复榘就曾因种种政治分歧与蒋产生过多次冲突。
1938年1月24日,蒋介石以“擅自撤退、不遵命令”的罪名诱杀韩复榘,地点设在了武昌。韩复榘死后,遗体暂时安置在武昌的长春观,因其家人不在身边,且亲朋好友碍于复杂的政治局势并未前来吊唁,整个丧礼显得十分冷清。后来,鹿钟麟和孙连仲代为处理丧葬事宜。由于韩复榘是二级上将且曾任省政府主席,蒋介石最终同意让其安葬。
根据传统习俗,韩复榘的灵柩应该运回原籍安葬。然而,由于河北已经沦陷,韩复榘的遗体无法返回家乡,如何安葬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。最终,韩复榘的遗体被安葬在了河南信阳附近的鸡公山。这背后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呢?
其实,早在九年前的1929年4月,蒋介石发动了“讨桂之役”,当时冯玉祥应蒋介石的请求,派遣韩复榘率领七个师南下湖北援蒋。蒋介石还特地任命韩复榘为“讨逆军”第三路军总指挥,总指挥部设在信阳。韩复榘在信阳督军期间,曾多次抽空游览附近的鸡公山,他对这片山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,几度感叹道:“百年之后,若能葬于此地,吾愿足矣。”谁能料到,这番话竟成了他自己命运的预言。
韩复榘在生前对鸡公山情有独钟,而此地恰好也是他的挚友孙连仲所驻防的地方。于是,孙连仲和鹿钟麟商定,将韩复榘的灵柩安葬于此。两人亲自前往鸡公山勘察墓地并购买了相应的土地,经过处理后,韩复榘的灵柩最终得以安葬在这片他生前喜爱的山水之间。墓地前竖立了一块朴素的石碑,上面刻有“韩公向方之墓”。
另有传言称,蒋介石同意韩复榘葬于鸡公山还有其深意。二十世纪二、三十年代,鸡公山与庐山齐名,早已是国内外知名的避暑胜地。山中曾有来自23个国家的商人、传教士以及国内外各地的军阀、买办建设了500多座别墅,用来度假避暑。那时,山上避暑的外国人数曾高达两千人,几乎成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外国租界。蒋介石或许希望通过这一举措向外国人展示,尽管发生了内部冲突,他仍然坚决抗日,这一举动有意彰显他对抗日立场的决心。
17年后的1955年,为了方便后人祭扫免费炒股配资,韩复榘的遗体被迁至北京西郊的香山万安公墓。鸡公山上则留下了一个衣冠冢,以便后人凭吊。韩复榘在任山东省政府主席期间,曾亲手镇压多名共产党干部,且一度对蒋介石进行拥护并接受其职务任命,但又在背后暗中反抗蒋介石,甚至反对抗日的政策。可以说,韩复榘是一个典型的民国时期矛盾人物,其复杂的政治立场和行为也必将成为历史公正评判的对象。
发布于:天津市银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